近年来工业激光加工在各行各业应用快速渗透,并逐渐进入轨道机车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海工装备、军工等高端应用。国内的激光产业链逐步成熟,关键核心环节的技术逐步填补了空白,一批头部企业陆续启动了上市,行业格局基本形成。然而,行业的发展总是在变化,在当前内外各种复杂环境压力下,激光市场或将出现新的变局。
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
自激光加工设备推广以来,国内的市场需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,市场增量主要来源于新需求的不断出现,其次是激光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。随之而来的是激光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功率的提升。
除了传统的打标、切割、焊接,近年来出现的激光清洗、手持激光焊等新形式,都给激光应用开拓了新的需求。还有就是在电池、新能源、汽车、穿戴设备、显示面板、卫浴、工程机械等众多新应用,拓宽了激光的应用空间,从而带来了新的出货量。
就激光切割装备而言,激光切割的出现取代了相当部分传统的冲床、火焰切割以及水刀切割,并且在厚板材上也优于等离子切割,成为最优选择。光纤激光切割自2011年开始应用以来,也在抢占了CO2激光切割的份额。随着激光功率快速提升,终端用户追求更高效率,也有了把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。几方面的原因推动了切割装备连年增长,个别年份甚至增长30%以上。
如今国内激光切割装备的年出货量已经超过5万台套,随着竞争加剧、设备单价下降,企业的利润也压缩了,再遇上疫情这两年经济环境转差,激光设备商承受了较大的增长压力。可以看到这两三年部分设备商出货量增加,但是业绩、利润并没有可观的增长。2022年许多行业订单减少,终端用户也收缩了新设备投资,前两三年采购的设备如今还远未到替换周期。可以预见激光切割装备寻求出货增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,激光市场即将进入存量时代。
按照产业发展规律,国内激光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,存量时代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,设备出货量能否跳升继续增长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扩张需求。
价格战倒逼产业深度整合
激光产业在国内发展已经二十多年,2012年以后,激光器和激光设备国产化发展迅速,从小功率到高功率,逐一进入白热化的价格战。光纤激光器从打标用的纳秒脉冲激光器,到后来的切割焊接用的连续激光器,价格战从没停过,从一千瓦到现在2万瓦价格战仍然持续。
价格战的持续让激光器企业利润大幅压缩。几年前,国外的激光器企业还能维持毛利50%左右,近几年中国本土激光器企业的大幅降价,已经让外国激光器等企业退出价格战行列。几年前一万瓦的激光器需要一百多万元人民币,如今国产的二三十万元可以买到,价格下降近80%,这种降幅和降价速度是惊人的。最近两年,价格战更是转向中高端市场。
连续多年的价格战让部分激光器龙头企业走向亏损。因激光器下游设备集成商开工率不足,一些激光器厂商为了维持出货量和冲业绩,选择降价路线,加剧了激光器市场竞争,激光器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和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。激光产品单价一直处于下行的通道,是激光产业面临最大的无解困局。
目前,打标用的纳秒激光器早已降无可降,卖一台的利润可能只要几百元,真正的高科技做成了白菜价。一千瓦的光纤激光器也是几乎没有降价空间,销售走量也只是维持企业的生产和冲业绩数量而已。小功率激光真正进入了薄利时代,只有中高功率还有一点利润空间。
进入2022年,由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整体面临较大的压力,终端加工需求疲软,为了抢单,一些大企业也不惜降价,这给其他中小规模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。
在激光装备方面的企业遭遇一样的经历,由于组装设备门槛更低,涌现出更多激光设备企业,各省各地均有新企业,需求市场再也不是武汉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的设备企业独享。激光设备的竞争比激光器更为激烈。
任何行业的发展轨迹都非常相似,价格战接近尾声时,行业即将进入整合,预估在未来三年将是激光产业较为关键时期,如在这一时间内激光企业能够抓住机遇,或者依靠技术闯出一条新路,就能够上一个层次,变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。否则只能落得不上不下,最终有可能在淘汰赛中出局。
配套激光产品全面升级替代进口
以往我国的配套激光设备产品如激光二极管、特种光纤、光学镜片、加工头、位移平台、光学传输、冷水机、软件、控制系统,高端的产品都高度依靠外国的产品。这些产品我国从无到有,也逐渐蓬勃发展,随着激光应用功率的提高,对配套产品提出新的要求。我国相关从事企业逐渐积累了技术和经验,产品的研发、技术和品质大幅提升,已经逐渐取代了进口产品。
激光行业从开始的激光切割、激光打标、激光焊接到现在的激光清洗,手持激光焊接等新形式,特域机电研发出120多个型号冷水机,从1000瓦到4万瓦的激光器都能配套合适的激光冷水机,特域冷水机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销售量达10万台,质保2年,是多家激光企业信任的厂家。
疫情边境管控状态下,我国激光产业减少了外国同行、供应商的互动,也限制了海外配套、器件商在我国发展业务,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本土的配套产品,加快了替代进口产品的进度。
行业的价格战影响也波及到配套激光产品领域,除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保证,未来对配套激光企业的要求,将趋向于提供更加专业化、服务更好的配套产品,才能赢得客户和终端市场。